2024年10月,华为发布了自己的华为原生鸿蒙系统(HarmonyOS NEXT)。用户在支持的机型上,能自行升级。因为这个系统,不再兼容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各种APP应用,因此,又被称为“纯血鸿蒙”。
一个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正式对外发布,这是个好消息。但很快,用户们就发现了不少“小问题”。有些已经用顺手的APP,要么没上线,要么功能缺失。
截至网友发帖,鸿蒙版本的微信,还有很多功能缺失。比如,聊天记录不能按图片搜索,比如通讯录不能加标签,又比如,没有各种服务,不能搜索小程序……
于是,网友们意见很大。有人说,你这么大一个企业,连个APP都搞不好?也有人说,又不是什么高科技,想做还做不出来吗?
用户有这样的意见,当然没错。毕竟,手机就是工具。如果连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,换一个也无可厚非。对华为的抱怨,看起来也很合理。
但是,真的是这样吗?对华为来说,让APP迅速集齐所有功能,真的如同不少网友认为的那样,很简单吗?
颜值虽高,但当时它的好多应用,功能都不全。比如微信,没有朋友圈。很多时候,我想用微信和朋友联系,结果这个功能没有,那个功能也没有,用的很痛苦。
要知道,因为底层代码不同,一旦切换操作系统,软件开发者就需要从0开始适配,这几乎等于重写。
想象一下,当时安卓有着数亿用户,苹果也有上亿果粉。对于腾讯这样的开发商来说,给这两个平台各自配备几百人,甚至上千人的专职团队,是很正常的投入。
但Windows Phone呢?总系统的用户量,可能还不到安卓的零头。
所以,即便是微软给再多钱,让微信开发微软版本的微信,腾讯也很难投入同等的人力资源。我给你配那么多人力,万一你这个系统没做起来,我这些人怎么办?
但用户,也很痛苦。一忍再忍,最后实在忍不了,只好说声抱歉,换回安卓或者苹果。
而微软生态的用户减少了,开发商反而可能会庆幸:你看,还好只配了200人,没有配2000人。本来还计划明年多配点人,现在可不敢追加了。若用户再减少,这200人我也不打算全留着了。
人力跟不上,APP的功能就迟迟不完善,甚至有可能因为版本更新跟不上,差的慢慢的变多,使用体验越来越糟糕,又会让更多用户离开。
2007年,iPhone刚问世,时任微软高级营销总监Richard Sprague,曾经特别笃定地说,到2008年,iPhone的销量也不会超过10万部。但初代iPhone,只用了74天,就卖出了超过了100万部。用户量猛增。
用户购买手机,给软件付费。开发商开发软件,供用户使用。苹果作为生态拥有者,提供平台,收取费用。正向的飞轮,越转越快。
2011年2月,诺基亚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旗下Lumia系列手机,将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。
所以,对于早就在操作系统功成名就的微软来说,难题不是技术,而是生态建设不起来:系统上能用的应用太少了,用户根本不来啊。
财大气粗的微软决定:撒钱!你觉得我的系统用户不多,不愿意开发新版本?没事,我先付你钱。
根据当时的游戏开发者采访,微软曾联系成功的iPhone软件开发者,提供预付现金,让他们把游戏移植到Windows Phone 7上。根据2013年The Verge报道,微软正在向不少公司支付10万美元,甚至更多,让他们把自家应用搬到Windows Phone上。
2017年,微软宣布:Windows Phone 8.1将结束主流支持,微软不再投入任何精力为Windows Phone所有版本进行改进及更新。
2016年,据Digital Trends报道,三星自家的Tizen OS已经超越黑莓,成为全世界第四大操作系统,距离老大哥Windows Phone的份额,也慢慢变得近。
根据虎嗅报道,三星的决心似乎不够坚定。在2015年售出的3.2亿手机中,搭载Tizen系统的只有1%,而且大部分是低端机。
而且,生态建设也没跑起来。首款搭载Tizen的手机Z1,可以下载的应用只有1000个,不要说安卓和苹果了,连同期的Windows Phone20万+应用的零头都拼不过。
开发者一看,这么点用户,开发个APP图啥呢?用户一看,连个像样的APP都没有,买这手机干嘛呢?
这,就是生态建设最难的地方:它需要一些时间,需要耐心,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。而且,还不一定行。
很多人觉得,微信在鸿蒙上的功能并不齐全,原因是开发商没有准备好,或者技术上有难关。
但实际上,可能不是鸿蒙在等微信,而是微信在等鸿蒙的用户足够多。因为只有这样,他们才有动力和必要,投入大量人力成本,对鸿蒙版本的应用进行开发维护。
毕竟,相同的事情,已经在Windows Phone和Tizen上,发生过一次了。
用户感到不便,纷纷选择其他系统。用户减少,开发商感到庆幸:你看,还好没有投入太多人。软件功能迟迟不更新,又使用户减少。
难,不是技术做不出来,而是想要靠一己之力推动生态发展,进入正向循环,太难了。
不光是手机,平板,智能穿戴设备,还有汽车。根据IDC数据,2024年上半年,在中国,华为手机位居第一,占了17.5%的市场占有率,出货2220万台。
宣布上线之后,华为组织了多次开发者大赛、培训、沙龙,还在100多个高校开辟鸿蒙课程,邀请企业参加鸿蒙生态学堂。
2023年8月,华为宣布“鸿飞计划”,三年内投入百亿,一边提供技术上的支持,一边帮助应用厂商运营,如在自研软件内开辟更多流量入口等。以及,耀星计划,投入10亿美元的激励资源,持续激励鸿蒙原生应用、元服务、SDK领域创新。
种种努力之下,这才有了余承东在2024年10月的鸿蒙发布会上的宣布:从2023年9月至今,鸿蒙的原生应用和元服务,突破了1.5万。
对于电脑而言,手机是新的计算平台。苹果抓住了这个机会,在微软的统治中占得先机。
智能汽车,可能就是答案之一。它是新的计算平台,并且暂时还没有哪家企业,敢说自己已经全面完善了其生态。
随着某个计算平台的崛起,早期参与生态建设的企业,可能就会获得巨大的势能。或许,这也是华为如此重视汽车领域,投入巨大精力研发,甚至在一开始,就宣称“万物互联”是鸿蒙方向的原因之一吧。
2010年,小米推出MIUI系统,内置多样主题,好看又炫酷。尽管小米手机还没问世,但MIUI已经适配了很多热门机型,很多人把手机刷成了MIUI。
这就是当年特别火的一种玩法:刷机包。如果你喜欢某个系统或者界面,你就能够找到相关的刷机包,把手机刷成那个系统。
所以,如果华为也有类似的刷机包出来,那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,很多想用鸿蒙系统的人,即便暂时还没换华为的手机,也可以把手机刷成鸿蒙系统。
或许这样,鸿蒙系统的用户数量就会增加,尽早迈过让应用开发者自愿投入的临界点。
有报道称,早在2012年,任正非就在华为的一次专家座谈会上说,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,是出于战略的考虑,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,Android系统不给我用了,Windows Phone 8系统也不给我用了,我们是不是就傻了?
2019年,美国将华为列入了实体清单。没有美国商务部许可,美国企业没办法向华为供应产品。Google Android向华为“闭源”,谷歌地图,谷歌邮箱,谷歌翻译,谷歌商店......都不能用了。
三个月后,2019年8月,华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鸿蒙系统。又过了4年,华为Mate60 Pro手机,在没有一点宣传的情况下,突然开售。手机里的那块麒麟9000S芯片,是自主打造的7nm芯片。
2024年10月,余承东在发布会上,难掩激动:我们在操作系统研发这10年,走过了欧美同行30多年走过的路,实现了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。
自主,可控。一个国产的,自主的,可控的操作系统的意义,已经不仅局限于商业竞争,更是面对更多复杂局面时的,底气。
关关难过,关关过。华为已经带着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,翻越了一个又一个山头。
而现在,他们又站在了另一个必须翻越的山头面前。用户说,等APP都能用了,我就换鸿蒙。开发商说,等用户多了,我就加大投入。
上一篇:如何做手机app软件
下一篇:菠菜app开发